崔玉栋(1988.11),博士、讲师。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分子生态学,主要研究内容为海洋真核浮游植物尤其是典型赤潮甲藻物种在磷限制条件下的代谢调控及其分子机制,并探索其生态意义。
教育背景
2011.9-2017.6 硕博连读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海洋生物学专业
2007.9-2011.6 本科 青岛科技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海洋科学专业
工作经历
2017.9至今 威尼斯人81818官方网站
研究兴趣
探索海洋中的真核浮游植物能否利用C-P键有机磷(phosphonate)作为独一磷源及相关功能基因的调控,并研究与C-P键有机磷的合成及利用相关的基因在真核浮游植物中的分布和进化;
剧毒卡尔藻在磷限制条件下细胞内部代谢机制的调控及光保护机制的调控,重点研究NPQ功能的生理和分子机制;
海洋生态环境中真核浮游植物与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有机磷利用的影响,并探讨其生态意义。
获奖经历
2016年10月,参加由中国生态学学会海洋生态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六届全国海洋生态学会并做报告,获得分会场优秀报告奖。
教学情况和成果
代表性论文
Lin X, Zhang H, Cui Y, Lin S. High sequence variability, diverse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s, and ec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alkaline phosphatase in dinoflagellates and other eukaryotic phytoplankton [J].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2012, 3. (JCR二区,IF=4.076)
Cui Y, Lin X, Zhang H, Lin S. PhnW-PhnX pathway in dinoflagellates not functional to utilize extracellular phosphonates [J].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2016, 1.
Cui Y, Zhang H, Lin S. Enhancement of non-photochemical quenching as an adaptive strategy under phosphorus deprivation in the dinoflagellate Karlodinium veneficum [J].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2017, 3.(JCR二区,IF=4.076)
参与科研情况
C-P键有机磷膦酸酯(phosphonate)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厦门大学近海海洋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MELRI1203),2012-2015,15万,参与;
典型赤潮生物碱性磷酸酶基因的鉴定及基因表达水平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41176091),2012-2015,66万,参与;
通过生态基因组学分析探索东海原甲藻的生态适应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41330959),2014-2018,310万,参与。